■本报记者 郭萍
前不久,记者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参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读书会——《共产党宣言》读书研讨会。一百多名大学生严肃认真的神态,不由得使人关注:是什么让这些二十一二岁的青年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在160年前所写的经典著作,投入如此的热情?
发挥青年骨干的辐射作用
2007年9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在黑龙江省率先启动实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
“青马工程”引起了哈师大党委的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张少杰说,“我们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活跃在教学第一线,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把其中的骨干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再通过他们的影响和宣传,引导和教育更多的青少年成长为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哈尔滨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指导委员会”,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学校团委组织实施,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党委领导、团委主抓、多方关怀、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
两年来,哈尔滨师范大学不仅探索了“导师制”、“课题制”、“挂职锻炼制”等培养模式,还形成了校、院两级培养机制。目前,共1285名学生骨干接受了校、院两级“青马工程”的培训,他们又影响和带动了更多同学在思想和理论上的进步。
从原著中学世界观、方法论
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是“青马工程”学员们的必修课程。《共产党宣言》,就是培训班给学员开列的14本经典书目之一。
让我们仔细倾听他们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吧。
管理学院的大二学生张颖开门见山:“《共产党宣言》有七篇序言,有人指出《宣言》有的地方过时,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真理,不是教条。”
张颖的发言启发了别的同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李雅兰放弃了准备好的发言稿,结合自己的教育专业谈起了心得。她说,我们在学习比较教育学时,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西方教育的许多方面感到茫然,只有依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才能帮助我们分析。
我们到底从《宣言》中学到了什么?最后一个发言的的同学感慨地说:“我们学习的不是结论,而是《共产党宣言》教给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
这样的读书研讨会,在“青马工程”的培训课程中经常举办。学校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理论辅导,帮助“青马工程”的学员提高理论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同时,为“让学员们在实践中了解马克思主义”,该校政法学院的翟志副教授一直坚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贫困地区支教送教,数年如一日。
在“青马工程”的实施中,哈师大正是依靠和发挥这样一批骨干教师的作用,逐渐建立并完善了“专业理论导师团”和“成长实践导师团”两支导师队伍,按照1∶2的师生比为学员配置了导师。学科带头人、博导、马克思主义和德育教师、政治辅导员组成的导师队伍,保证了“青马工程”的健康发展和顺利实施。
是学习队,也是宣传队、服务队
一连几个月,张羽威都在课余时间到哈尔滨新天地社区管理站,整理社区居民办理低保、户籍管理的文件,编写相关报告,给来访的居民答疑解难,虽然忙碌却充实快乐。
张羽威是哈师大社区挂职锻炼的50名大学生之一。作为“青马”的重要环节,哈师大与哈尔滨市签订了共建大学生挂职锻炼实践基地的协议,选派学员到社区,这些挂职锻炼的大学生先后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等专题调研,完成了“黑龙江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等课题。“青马工程”第一期学员组织了“十七大精神宣讲队”,第二期学员组织了“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宣传队”,走向社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理论。
知行合一,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理论的热情,也点燃了他们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青春之火。
教育学院心理专业的十几名学员,组织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心理服务队”,到社会流浪人员救助站,为外地流浪人员提供了一年多的心理救助。西语学院的学员成立了“爱心服务社”,开展社区特殊问题儿童自强自助活动,他们和这些儿童结成对子,为他们提供学业和人生的帮助。
两年来,“青马工程”的学员陆续开展了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工地、进家庭等“十进”宣讲活动和“送政策、送科技、送岗位、送信息、送温暖”的“五送”活动。正如校团委书记张艳君所说,“‘青马工程’的学员不仅是学习队,也是宣传队,是服务队”。
哈师大“青马工程”的学员正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做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誓言。
(正文转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