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流响,
书育龙江。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
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和奋进的姿态
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第40个教师节,
哈尔滨师范大学推出
原创大师系列剧《大师游寿》,
于9月4日在江北校区科学会堂举行首演。

黑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马新、哈尔滨商业大学党委书记赵广、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于峰、黑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车成全、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杜伟、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朱占春、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袁清媛、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处长刘伟国、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艺术发展与对外交流处副处长巴振军,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孙立军、校长蒋鲲及党政领导出席并观看。《游寿传》作者、游寿先生学生、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王立民亲临现场,我校6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活动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郭砾主持。
孙立军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莅临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校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哈师大发展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孙立军指出,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书法家之一,是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人物,和江南著名书法家萧娴并称为“南萧北游”,与庐隐、冰心、林徽因并称为“八闽四才女”,她就是我校著名八大名师之一——游寿先生。先生一生铁骨铮铮两袖清风,教书育人桃李满园,却始终淡泊名利,可谓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足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游寿先生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勤恳耕耘37载,爱生如子、兢兢业业,彰显了一名教育工作者鞠躬尽瘁、不懈追求、矢志不渝的高贵品质,她的道德文章和艺术成就,是哈师大永远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校将持续挖掘、讲好大师故事,让“大师故事”照耀、丰富“师大故事”,切实以大师育大师。1957年,游寿先生来到哈尔滨后,把主要精力投入考古事业,足迹遍及龙江大地。先后在哈尔滨东郊发现人工凿击的猛犸象骨,从而断定黑龙江曾有古人类活动的存在;并在牡丹江发掘、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遗址;在先生科学推断的指导下,1980年,在大兴安岭嘎仙洞找到了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鲜卑石室祝文,这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先生的学术研究广涉历史、文学、考古、古文字、书法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尤其是她为保护师大文物室,挺身而出,只身拦在门前的故事,和她为党和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阶段的故事,彰显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大品格,集聚了现代学者之大气象,是学者的典范,更是教师的楷模,正引导、激励着我校一代代学子的成长成才。我们也将以此剧为起点,加大名师故事挖掘整理力度,让大师风范长存校园、激荡师生。
学校要着力培养、塑造优秀学子,让“后学担当”礼敬、回应“先贤引领”,不断培育时代新人。
建校73周年以来,学校大力弘扬以“无私奉献、知行合一、务实进取、教育为公”为核心要义的“行知精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物,如“全国优秀教师”宋立志,“全国劳动模范”王惠生,“全国道德模范”张丽莉、刘羲檬,“全国最美教师”孟祥彬等。一大批校友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和社会精英,为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我们深知,最好的致敬就是要接续奋斗,每一个哈师大人自觉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初心不改、奋斗不息,才能把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转化为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影响和引领更多青少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坚定不移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学校会主动担当、履行社会责任,让“强校建设”助力、贡献“强省建设”,充分展现师大作为。游寿先生从四季常青温暖的南方,义无反顾来到冰天雪地的北国边疆哈尔滨;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为东北地区教育事业、考古事业、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她的传奇一生,给我校留下了宝贵启示,那就是一个人、一所学校,唯有小我融入大我、勇担社会责任,才能学术长青、事业长青、生命长青!接下来,我校将聚焦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加强高水平学术团队和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培育,加强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师大特色、面向国家与我省重大需求的新型智库和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以龙江“4567”现代产业体系需求为牵引,围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双碳”战略,强化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势,主动服务治国理政,进一步传承好办学治校优良传统,为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贡献力量!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校将借此剧弘扬游寿先生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从剧中汲取立德树人的精神力量,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将个人发展和教育事业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担当,讲好教育家故事,传播教育声音,贡献教育智慧。